趣味修辞:选彀

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人民群众,对考试充满了敬畏感和神圣感。尤其是选择题,属于“客观”题的范畴,其答案是标准化的、不容置疑的。从小考到大的你,毕业后混江湖,陡然被人逼着“选择”,很容易被诱导、被催眠,并出现幻觉……


目录

一、引言:选择的陷阱

二、提问者的角度

三、答题者的角度

四、选彀的修辞机制

五、选彀跟其他辞格的“合作”

六、识破选彀,实现真正的选择自由





一、引言:选择的陷阱


据说选择比努力重要,但选择往往机关重重、危机四伏,比如“臭名昭著”的媳妇之问——

“你妈和我同时掉进河里,你先救谁?”

多少年来,这道选择题把无数男人逼入绝境,至今尚无令各方都满意的“选择”。
但是,男人们也不能一味被动挨打,有时候也需要绝地反击,比如——

女:你觉得范冰冰漂亮还是杨幂漂亮?

男:为什么选项里没有你?

女有些娇羞:那…加上我,谁比较漂亮呢?

男:范冰冰。

女怒:那你干嘛要加上我?

男:我不忍心杨幂垫底。

这个男人反客为主,夺取了部分出题权,用“扯淡”解构了“扯淡”
至于后续是罚跪还是发红包,就只能脑补了。
以上通过“选择题”玩梗的套路,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——
选彀
“彀”与“购”同音,圈套的意思。
因此“选彀”不是“选购”的意思,而是指利用“选择题”来设置圈套,从而制造趣味的语言现象。 
选彀里面,有两个人在相互博弈——
一是出题人,想通过设置不合理选项来“构陷”答题人;
二是答题人,有可能跳出出题人的既定框架,来颠覆其预设的逻辑。
读者则仿佛拥有上帝之眼,看出题人如何使坏,看答题人如何出糗或出奇制胜。


选彀看似简单,其实有很多花样,下面分别从提问者和答题者的角度,来看看其中具体有哪些套路和玩法。



二、提问者的角度


提问者在问题的设计上“作梗”,意图让答题人进退维谷,常见手法包括:

1、选项同难

即所有选项都令人难以接受,比如妖怪问:

“你是想被清蒸还是红烧?”
这个问题就让八戒抉择艰难,肝胆俱裂。  
再比如:
问:遇到老人摔倒,你选择扶还是不扶?  
答:我选择打开直播让网友众筹打120。
提问者的选项也都是“居心叵测”,好在答问者不吃他这一套,其中的名堂下文再详述。
2、选项缺失

提问人有意或无意缺失正确的或者合理的选项,比如《家有儿女》里的片段——

小雪问:你是愿意写作业,还是愿意先帮妈拖地?
刘星答:我选择……先吃零食看电视。
这里小雪有意排除了刘星真心愿意干的事儿。

问:“上完厕所你是先擦屁股还是先冲水?”

答:“90%的人选择先锁屏。”

数字人格已凌驾生理本能,手机成为人类新器官。提问者可能确实没想到答问者所说的那个选项。
再比如《武林外传》的名场面:  

郭芙蓉:你是要钱还是要命?” 

吕秀才:我要你!  

秀才的回答,让姚大嘴瞬间沦陷,忘掉了自己劫匪的身份。
3、选项雷同

通过选项重复来强迫服从 ,比如:

 “你是同意呢?同意呢?还是同意呢?”

问话人的口气仿佛给出了三个选择,被问人其实根本没得选。

   “今天不是你死,就是你亡,你选吧。”  

这两个选项字面上看似不同,含义其实一样,“你”只能facebook。
4、选项跑题

即问题的选项脱离了问题本身,比如:

你的情敌和曾经背叛你的人同时掉入河中,并且他们都不会游泳,你是选择去蹦迪还是去KTV?

这个提问者有点狠,把“奸夫淫妇”撇在一边,另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选择余地,让那俩“狗男女”自生自灭。
5、选项过载
这种情况的后果很严重,大多数人却没有意识到。
老子云:少则得,多则惑。
选择太多,等于没得选择——这其实也是一种选彀。
不同于过去的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自由恋爱反而造就了大量的剩男剩女,就是因为选择太多,挑花了眼——这难道不是一种陷阱吗?



三、答题者的角度

选择题设计者的套路如此之多,答题人如果被Ta带节奏,很容易陷入凌乱状态。比如:
幼儿园老师问同学:“老师掉进河里,你是先吃苹果还是先吃香蕉?”
这个问题曾经引发了广泛争议,部分家长甚至要求孩子转园。
对于尚未涉世的孩子而言,怎么回答自然是无关紧要。
但对于混江湖的成年人而言,就不能一味地被动挨打,而是要学会绝地反击。

下面就分享几种破局招数。

本文余下内容

请扫描如下二维码进入

微信小程序【幽默与修辞】

继续阅读

image.png

,,,

全网最有趣的小程序

刷笑间,“浅”入中文的博大精“深”


扫码就走的
文化乐旅

image.png

奇趣横生,闻所未闻




为防失恋/联

或业务合作

请加微信:gaodala

image.png





上一篇:没有了!

下一篇:没有了!

太阳能服务区域 LOCATIONS
美国安装太阳能常见问答
返回顶部